本帖最后由 心态良好 于 2023-10-10 11:18 编辑
战火中诞生的淮南中学(淮南公学)淮南建设专门学校及天长中学 刘扬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烽火中,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篇值得书写的文章,即他们在物资匮乏、教育资源奇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创办了淮南中学(1944年冬改为淮南公学,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淮南公学又改为淮南建设专门学校)等多所学校,为地方和部队培养了亟需的各方面人才。 1943年春,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在天长县铜城市(区级)举办一所青年补习学校,吸收原淮南联中、淮南师范的部分学员以及当地知识青年入学。学校由何成负责,教员有高景平、钟石川等。是年根据地形势好转,淮南区党委决定在根据地北面天(长)高(邮)办事处(不久改为天高县)铜城市创办淮南中学,根据地南面来(安)六(合)办事处竹镇创办来六中学。铜城市青年补习学校学员被吸收入淮南中学。 1943年9月,淮南中学利用铜城镇城隍庙旧地改建开学。学员按文化程度编为6个班:初一、初二各两个班,初三、高一各一个班。其时,淮南中学校长由路东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兼任,副校长王昭铨(时任津浦路东青年抗日总会理事长)主持工作,教务主任高景平,生活指导部主任林恒,总务主任朱子丹组成学校的领导班子。各级级任导师有:刘加林、钟石川、吴正平。教师有:石雁秋、袁婉香、华寿考等。学员生活军事化。全体学员编成两个中队,中队长吴祖保、秦明都是有实践经验的老战士。 中队下设区队,区队长由学员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林恒,组织委员王昭铨,宣传委员高景平。教职员中有在白区做地下工作的青年共产党员,有从根据地聘请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有高中、大学的文化水平。学制:高、初中各二年。因抗战需要,淮南中学是速成中学性质,主要是提高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学校工作由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内一切工作。他们还组织学生参加抗敌协会(简称学抗),并组织了剧团、歌咏队等。 淮南中学以“抗大”为榜样,以抗日救国为目标,教学工作与抗日斗争、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政治课主要讲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历史课主要讲中国近代史,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地理课中穿插讲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自然课主要讲农业常识;音乐课教唱抗日歌曲。 淮中在铜城期间,学校与地方党委联系密切。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王昭铨经组织决定参加市委领导班子,直接向市委汇报工作,以取得市委对学校工作的指导;而铜城市委书记何成曾担任过青年补习学校负责人,对学校教学工作很熟悉,在各个方面创造条件支持淮南中学的教学工作。学校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地方各种重大活动,组织学员开荒种菜、打草砍柴,下乡为军烈属、贫雇农抢种抢收等,使学生在接受革命理论的同时,又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为学生毕业后投身群众工作做了一定的准备。 1943年冬,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淮南中学在当地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学校纪念活动办得生机勃勃。由教师刘加林作词,管荫深谱曲,为淮中谱写了校歌:“粉碎了无耻的造谣中伤,经过敌人残酷扫荡,在艰苦的建设中,淮中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祖国的优秀青年紧聚在周围成长。努力吧,同志们!栽培养育青年千百万,是淮南人民浇下了血汗,战斗中认出了新中国的方向。同志们!我们要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团结、 友爱、活泼、紧张。我们是改造现实的战士,抗战任务我们两肩担当。” 1944年春(5月),淮南区党委根据形势发展,决定将来六中学与淮南中学合并(仍称淮南中学),不久迁至盱眙的古城。1944年冬淮南区党委行署决定,改淮南中学为淮南公学。公学开办的目的主要培养淮南根据地所亟需的工作干部。学校下设;普通班,政工班,艺术班,财经班,卫生班。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闵廉兼校长,副校长仍是主持工作的王昭铨。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淮南区委为适应和平建设需要,将“淮南公学”政工班改成“淮南建设专门学校”,并于8月底迁至天长县城东门外泰山庙宣家大院,共有校舍40多间。该校直属淮南行政公署领导,周元斌任校长、刘泽民为副校长。学校设民政、司法(后民政司法合并)、财经三个专业和一个青年普修班。首届专业班一般为基层干部。学制半年多,各班设有政治、历史、语文等课。在此基础上,民政班另设行政管理,司法班另设法政常识,财经班另设政府会计等课。青年普修班单开算术和地理课。 淮南建设专门学校在1946年8月随军北撤至淮阴,经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批准,在校长周元斌率领下并入华中建设大学 华中建设大学(简称建大),是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1945年初,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创建于淮南解放区盱眙县的新铺镇,抗战胜利后迁往江苏省淮阴市续办。 1946年3月,建大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计划办成比较正规的多学科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学校被迫做长途迁移,破坏了原订计划。1946年11月,建大北撤至山东省莒南县;1947年3月又转移至胶东海阳县。1947年冬,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而停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之时,淮南公学普通班改为天长中学,迁至天长城内儒学旧址,设5个初中班,教职工20余人。 1946年6月21日,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原二师师长)罗炳辉将军在山东前线,不幸病逝于鲁南兰陵。6月29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政令:为纪念罗副军长建立淮南解放区之功绩,特令将淮南路东之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于是天长中学同时改名炳辉中学。 1946年夏季,国民党反动派背弃义撕毁国共停战协议,向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我驻炳辉县城的淮南区党政军机关以及炳辉中学,于是年7月下旬撤离炳辉县城,撤退前夕奉上级之命恢复淮南中学原校名。在校领导王良才、高景平率领下,全体师生三四百人冒着敌机轰炸和阴雨连绵、洪涝遍地,一路艰难跋涉,于8月初进入淮阴城。同月上级决定停办淮南中学,部分同学参军,部分去了华中建设大学和华中军医大学继续学习,还有数十位只有十三、四岁的同学,被编入苏皖边区黄河大队三中队继续北撤,经山东撤至华北解放区。 至此,淮南革命根据地的最高学府及其后续学校,全部结束历史使命。虽然这些学校受战争条件的限制,办学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却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储备了干部,成为这些干部成长的摇篮。 作者:滁州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扬州市新四军研究会 理事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