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赛天威网络 于 2024-8-21 07:37 编辑
禹王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传禹王河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的古运河,流经盱眙、天长、六合三县区。学术界关于这条河的历史渊源一般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孟子所说的“排淮泗注江”的河流就指这条河;其二认为,吴王北上开通的“邗沟”可能也是这条河;其三认为,可能是北宋熙宁期间修的“遇明河”。关于禹王河的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开始,连绵不绝,直到民国时期还有相关论述。唐代学者李翱、宋代学者沈括、明代工部主事郭子章、明代工部尚书吴桂芳、清代河道总督王新命和董安国、清代泗州知州莫之翰、清代学者阎若璩、清代学者魏源、清代状元张謇等人都对此河进行过记载或考证,而赵而巽编著《清史稿》也对禹王河进行了专门的介绍。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化,目前天长北乡的禹王河故道已经湮灭,但天长郑集镇船塘村段的禹王河由于处于丘陵峡谷之中,保存较好。走进此段禹王河,还能听到连绵不断汩汩流水声,目前还发挥着水利功能。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干有成研究员认为,所谓“禹王河文化”,其内涵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禹王河文化仅局限于禹王河本体演变过程及其衍生的文化遗产,其内涵为禹王河相关的历史脉络沿革、水工遗存、沿线河道遗存等。广义的禹王河文化,应扩展到禹王河流域文化,属于地域文化范畴,是从历史过程中产生并涵养的生态、环境、风貌等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凝聚了以往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信息,其形成的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承载着人们的精神、价值和追求。包含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物质类、非物质类和文献类文化遗产,其文化主体不是河道,而是生活于河道沿线的人民。 目前禹王河文化研究受到禹王河沿岸的文史研究者的重视,也受到了南京大学、江苏社科院、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滁州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学者的青睐。禹王河文化的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研究程度越来越深入,研究领域越来越拓宽,研究方法越来越创新,研究交流越来越活跃。禹王河是一条已经局部消失的历史河流,是属于典型的“失落的文明”,目前需要通过考古来揭开禹王河的千年面纱。关于禹王河文化及其衍生的文化文献资料的整理基本完成,学术专著已经完成初稿(约30万字),禹王河文化研究陆续开花结果,今年年底预计可以产生2篇cssci高级别文章(目前已经审稿完成),其他成果已经在《中国地名》、《南京日报》、《金陵晚报》、《滁州日报》、《淮海晚报》杂志和报刊发表,后期也有部分成果将在《大众考古》等杂志刊发。(禹王河文化研究者 王志高) 武同举《江苏江北水道图》 禹王河上的隐峰古石桥(船塘村段) 神秘的禹王河(陈家斌摄) 第一届禹王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合影(船塘村) 第二届禹王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合影(文化艺术中心) 寻访禹王河自然遗产与历史遗存交流会(船塘村段) 禹王河书画采风创作会合影 天长市原政协副主席为禹王河创作的书法作品 天长文艺工作者创作关于禹王河题材的作品 【清·康熙】天长副榜举人殷峄诗,全国文旅能人、书法家郭中华书 禹王河、禹王泉、隐峰墩、隐峰庵、隐峰石桥复原图(纪春华画) 大禹治水图(张根和画) 参加第二届禹王河文化学术研讨专家学者签到掠影 安徽财经大学曹天生教授与天长政协贾清副主席亲切交流 第二届禹王河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专家学者与天长文艺工作者讨论禹王河沿岸的文物遗存 俯瞰郑集镇船塘村段禹王河 禹王河文化研究者王志高向来宾介绍禹王河的前世今生 南京大学干有成研究员考察调研禹王河古河道、古石桥 2023年4月13日滁州日报整版刊登《禹王河的千年面纱》 2023年10月9日淮海晚报刊登罗志老师在第二届禹王河文化学术交流会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