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论坛
论坛
民生热点
民生播报
民生集锦
民生集锦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天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2025第一届智
天长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召开纪念抗
护航开学季 法治进校园
[ 民生热点 ]
【今日气温较高 明起气温下降】
[ 民生热点 ]
【今明气温回升明显 防范局地强对流】
[ 民生热点 ]
【近期多分散阵雨 注意防范局地强对流】
[ 民生热点 ]
【近期云系较多 防范分散阵雨】
[ 民生热点 ]
天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2025第一届智力运动
返回列表
发帖
[今日天长]
运漕古镇:岁月中的格局变迁
[复制链接]
查看:
21474
|
回复:
0
说说笑笑
说说笑笑
当前离线
积分
845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6-13 12:05
121
主题
45
回帖
84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5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12-17 1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本帖最后由 说说笑笑 于 2024-12-17 12:42 编辑
运漕古镇,其明以前的模样已被时光尘封,难以探寻。自明初起,它的命运便与徽商紧紧相连。朝廷将运漕指定为“盐引岸”,徽商们手握盐引纷至沓来,他们的到来如同春风拂过大地,让古镇开始有了生机与繁荣。到了清代晚期,米市兴起,徽商再次大规模涌入,一时间,古镇百业兴旺,热闹非凡,历经明初到民国五百多年的发展,它成功跻身晚清江北八大重镇之首。
清末时的运漕镇,范围清晰可辨,东边到小岗村,西边至西来庵,南临裕溪河沿,北达东岳庙,全镇面积大概有 0.83 平方千米。据 1942 年汪伪警察局统计,当时镇上常住人口 12736 人,加上流动人口约 1.6 万人,这么多人在古镇里生活、劳作、经营,让古镇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清末民初,民间都说运漕有 36 条街、72 道巷、48 道闸,故而得了“小芜湖”的别称。虽然这些数字只是形容古镇街巷繁多,并非确数,但也能想象出当时古镇的规模不小。运漕以下大街和上大街为中轴线,自然地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下大街南端通向河边的大码头,那里是货物装卸、人员往来的重要地方;上大街北端出镇连接着塔运公路,是古镇与外界交通的要道。南北方向有北门上街、小北门街、小码头街等主要街道,东西方向则有两条平行主街。紧挨着河沿的东河街、西河街,仿佛是古镇的守护者,静静地依偎在裕溪河旁;另一条由土地巷街、东大街、西大街组成,这些街道相互交错,构成了古镇的骨架。还有秦家巷、徐家巷、姚家巷、张家巷、陈家巷、蒋家巷、韦家巷、钟家 巷、当铺巷、袁公馆巷、五福和巷、龙泉池巷、清 真寺巷、石婆婆巷等等众多主要巷道,它们就像古镇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古镇的各个角落。
古镇的闸是为防范匪盗而建,以前在街的两头用木头建成城门样式,夜里关上闸门,清晨开启。可新中国成立后,因为阻碍交通就都被拆除了,如今只留下洪家闸、老人港闸、西闸等名字。那块民国 19 年重修老人港闸的石碑还在,碑文清楚地记载着:“本闸此次公同重建闸门,两旁之墙系借马、孙二姓山墙生立根脚,诚恐年久公私业难分,特此立碑为记。”从碑文中能感受到当年修建时的一些情况和人们对产权的重视。
运漕靠着裕溪河,河边码头众多。大码头、小码头、米行码头、盐仓码头、轮船码头等都很有名气,一些富商大户还拥有自家专用码头,像洪仪泰码头、罗益丰码头、曹家码头、 薛家码头等等。民国时期,轮船码头在镇东头,人们下船后沿着河堤往西走,经过大码头就能进入古镇。大码头上的拱形城阁很是气派,阁券门上刻着“漕川古渡”四个大字,这几个字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过往。裕溪河对岸的民众一直以来都习惯到运漕做买卖,河面上除了大码头渡口,还有卫家渡、纪王渡这两道专门的渡口,4 条渡船不停地在两岸往返,接送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古镇地势南低北高,镇北是祠堂集中的地方,佘氏祠堂、王氏祠堂、沈氏祠堂、张家祠堂、徐氏祠堂等 7 家老祠堂都建在此处,这些祠堂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商号大多集中在下大街、上大街、土地巷街、小码头街和东西河沿街一带,这里是古镇商业活动的中心区域。裕溪河南岸无为的民众要是通过卫家渡、纪王渡进入运漕,“老人港”是必定要走的路,这条不足百米的街道上密密麻麻开了几十家店铺,大商号也都聚集在此,十分热闹。
运漕的主街都是用长条苏麻石板铺成的,经过长时间的踩踏,石板变得异常光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小巷大多用青石板铺砌,街道都不宽,一般 3 到 4 米,小巷更窄,最窄的“一人巷”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街道两边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号店铺,房屋都是两层木楼。楼下是木槽门的营业房,楼上用来住宿和存放货物。大户商家临街门面一般是两开间,向后延伸好几进,一般是三进,多的能达到六至八进,分别用作客厅、住宿、仓库、作坊和雇工住宿等。每进之间都有天井,以天井厅堂为中心,按照中轴线形式,两边对称建厢房,山墙砌成马头翘角,一层一层像阶梯一样叠落,这不仅美观,还能防火。清代沿河街的富户为了方便做生意,把房子建在河岸边,为防止河岸滑坡,在水里打下很多木桩来稳固地基,建房成本很高。而小商小贩和贫民只能住在后街后巷以及镇边缘地带,住的都是土墙草屋。民国时期,这样的简陋住房占了一半以上,可见当时贫富差距非常大。
镇南沿河的东河街、西河街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还有一些大的粮仓、盐仓也建在这里。镇北门上大街尽头是一个大广场,这里是乡民们赶庙会的好去处。广场南边是高大的万年台,是唱戏表演的地方;广场北边是东岳庙。东岳庙是黄墙琉璃瓦,有二进,每进 10 间,分别设有“药王殿”“财神殿”“炎帝殿”“火神殿”“水神殿”“雷神殿"“娘娘殿”“祖师殿”“大王殿”以及“东岳大帝殿”。每到灾年,这里就成了无家可归的灾民临时安身的地方,给受灾的人们提供了庇护。运漕过去有两座标志性建筑,一座是位于镇东、临河而建的明代三台阁,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了古镇的变迁;另一座是在镇大北门、建于民国初年的大戏台“万年台”,这里曾经上演过无数的悲欢离合。
运漕还是个教派汇聚的地方。基督教有“福音堂”;天主教有“天主教堂”;伊斯兰教有“清真寺”;道教有“三元观”“东岳庙”;佛教有“西来庵”“圆通庵”“正觉寺”“武庙”。这些不同的庵堂寺庙造型和色彩都不一样,分布在徽派建筑群里,格外引人注目,也体现了古镇多元的文化氛围。
运漕在明代就设立了巡司,这是县衙派出的管理机构,负责重要地区的行政管理工作。清代因为古镇商贸繁荣,朝廷在此设置了巡检署。咸丰年间,又设立了牙厘总局,并在四门分设厘卡,对往来的百货征收厘金。抗战时期,汪伪含山县政府设在运漕,征用了元和质当铺(李鸿章当铺)作为办公场所,这也反映出古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
运漕曾经繁荣一时,但几百年来也饱受天灾人祸的摧残。洪灾是古镇面临的一大灾难,1931 年长江特大洪灾,当时“巢湖止水,势若建瓴,江潮倒灌,水势陡涨”,全县一百多处圩堤被冲毁,四万多间房屋倒塌,运漕地势低洼,更是被洪水淹没成了一片汪洋。1954 年洪灾水位高达 12.65 米,比 1931 年最高水位还高 0.91 米,这次洪水冲毁了地标性建筑三台阁,西来庵、三元观、东岳庙、武庙、牌坊以及大批商铺、祠堂、豪宅被洪水摧毁,仅明清建筑就倒塌了 361 间。据粗略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运漕被毁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至少有 1100 间以上,面积超过 1.5 万平方米。1971 年到 1974 年进行的裕溪河疏浚拓宽工程,使得运漕整条东河街靠南一边被全部拆除,古镇最具水乡风貌的沿河古街就这样消失了。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的旧城改造运动,让运漕再次遭受重创,曾经最繁华的双闸口、下大街、北门大街都被拆除,饱含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先是被水泥覆盖,后来又改成现代石条路。如今,运漕这座千年古镇只剩下土地巷、西大街、小码头街、新街、小北门街等几条老街,其面积还不到古镇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实在令人惋惜。
图、文:运漕周宗文
免责声明:发帖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请网友自行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天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2025第一届
天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2025第一届
天长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召开纪念
护航开学季 法治进校园
抗战胜利日的暖心传承
天长市2025暑期《热舞一夏》公演
党建引领公益路 爱心温暖老兵心
走进韶山
安徽天长:秦栏中学七五届初中毕
宣传达人
积极宣传本站,为本站带来更多的用户访问量
论坛元老
为论坛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知道创宇云防御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